Page Banner

一只机器人在户外工地勤奋挖土“劳模”们如何搅动行业

  上海在持续高温的打击下,不断刷新新的气象记录,不要说在炎热的天气里工作,就是走出户外都要有勇气。嘉定一处建筑施工工地,一名建筑工人不畏酷暑,准时打卡,认真工作,挖土勤快,被同事称赞为“劳模”。

  这名被称为“无人挖机”的工程师,是一群以其为代表的建筑机器人正在进入全行业,并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风潮,加速了行业的转型。

  这台无人机外形很简单,乍一看,就像是一台普通的挖掘机,但由于善于挖掘,身上总是沾满了灰尘,所以从它身边经过,根本不会有人发现。

  仔细一看,却是另一回事。例如,它配备了大量的控制面板,传感器和可360度监控的可识别摄像机,类似于汽车,但是更具“思想”。在运算法则和感应器的帮助下,自动挖掘机能自己做许多事情。阳光炙烤着地面,它翻土、掘土、翻土、翻土……但阳光普照下,它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下雨天,地基上的泥土湿漉漉的,没有人挖机,也能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自由地行走。

  除了可以在安全的控制范围内自行挖掘外,无人挖掘机还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工作。在建筑施工工地上,有一个巨大的箱子,足有一个集装箱那么大,这是一个机器人的核心。在操作箱中,一名技术人员正在用三个大屏幕,对着挖机的运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就像是在打电子竞技,只需要按下座位旁边的操纵杆,就可以遥控,避免了高温的问题。无人挖掘机与人配合,在高难度的地方,如视线死角,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

  “一般的掘进机,没有空调,大热天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没有人会用机器代替工人,保护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上海建工总承包公司宜家上海上海空中项目的工程师马晋承认,高温只是无人机的一种应用方式,还有环境污染、管道泄漏、路面坍塌等等,“只要有危险,就让它先去。”

  这架无人挖掘机虽然外表普通,但“战功”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在入驻嘉定前,公司曾为桃浦603号土地修复项目、长宁区宜家商场上海上海空中项目提供服务,随后又被派往沪外安徽合肥。“自从这台机器人问世以来,就开始了一段繁忙的工作,不少项目经理都很好奇,想要看看这台机器人是不是真的能用。”上海建工公司的一名员工说道。

  无人挖土机的全称是“遥控基坑开挖机器人”,它是上海建工公司自行研制的一种可移动的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该公司总承包部门的研发主管对记者表示,该机器人最早是针对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下进行基坑开挖的难点而研制的。

  上海的工业腾笼换鸟,而化工厂搬迁所遗留的土地、土地等问题则是今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桃浦603号地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地下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果用人力挖掘,会产生大量的易燃气体。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通风状况的恶化,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隐患。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无人挖掘机器人诞生了,它包括地面操作平台、车载核心控制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讯传输系统、环境监视测定系统、智能防碰撞系统。利用通讯装置,与后台连接,实现了现场的机械影像与控制信号的远距离传送。

  除代替人力外,无人挖掘机还承担着多种任务。它身上的污染物感应器,能够在挖掘过程中,对几十种类型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包括 VOCs、 VOCs、可燃性气体、硫化氢、氨气、 CO等。常规的污染物浓度检测,要求人工将设备放置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中,根据仪器上的读数来判定污染物的含量,同时,可检测到的污染物类型比较单一,检测结果不能及时传递,若发生突发事件,就不能及时进行检测。

  效率也很高。马晋说,宜家的空中工程中,一台无人挖掘机仅用四个多月就挖出了20米深的大坑,占地13000平方米,挖掘出20余万立方米的土方。这样的话,效率和人力差不多,但是却要安全的多。在这四个月中,很多老外都来这里看一看。宜家的高管对现场的机器人充满了好奇,甚至有一名员工在闲暇时亲身体验过。

  昨日,上海市安质量监督总站发出通知,要求在《职业病防治法》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实施。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繁的今天,农民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受到大家的关注。能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人种类非常之多,包括抹墙、维护、检测、搬运等,这些都是迅速渗透到建筑行业中,将行业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建筑机器人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劳动力的问题。”业内人士称,新的工作岗位不断涌现,新的工作机会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同时建筑工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他们的年龄也在一直增长,他们的平均岁数都在50岁左右,这也是业内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支持的。于是,就有了机器人。

  专家们相信,在短时间内,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手工操作。因AI的算法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在真正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例如,采用无线网络进行无人挖掘,在深埋的基础上,往往会遇到信号微弱的问题,所以在大深度的基础上,需要采用电缆进行通讯。另外,由于机器人的早期开发费用比较高,难以大范围的应用,因此要实现产业化,必须逐步降低生产成本。

  但马晋和其他业界人士对机器人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工业对高品质的工程建设项目的需求,导致了机器人的出现,也吸引了众多大型建筑公司竞相组团研发,谁技术积淀深厚、谁能够提前布局,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上占得先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