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储气设施,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去冬今春供暖季,全国储气库新增储气能力38亿立方米,近20年来增量首次突破30亿立方米,不断为天然气保供增添“底气”。
“中国石油各储气库在刚刚结束的冬季保供期内调峰采气量144.7亿立方米,工作气量近200亿立方米,最大日采气能力达2.2亿立方米,相当于国产气一半的日产量,也能说是一个西南油气田加塔里木油田的日产气量总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完颜祺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储气库经受住温差达30摄氏度以上的波动天气考验,在极寒天气“大吞大吐”完成保供任务,交上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完颜祺琪给《中国能源报》记者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中国石油所有储气库已停采,周期采气132天,采气量同比增加17亿立方米。其中最大日采气量1.9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800万立方米。辽河油田储气库日采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4000万方俱乐部”成员,呼图壁储气库最大日采气量3850万立方米,并保持80天日采气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国寺储气库成为国内首个提压运行并达容达产的储气库。
与此同时,去冬今春采暖季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销量1200亿立方米左右,储气库采气量占比12%,最大日采气量占日销量的22%左右,调峰能力不断增长。
谈及刚刚过去的供暖季,完颜祺琪也道出储气库面临的挑战——2023年12月,一场近年来极大的雨雪天气席卷我国北方及中西部地区,北京地区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16摄氏度,天然气保供压力陡增。“中国石油储气库接到保供指令,300余口储气库气井开足马力,5天时间日采气量从9000万立方米增至近2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盘点过去120天的采气周期,不仅气温一波三折,储气库供气量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储气库经历三次寒流,两次大幅降产,不同日温差达到30摄氏度以上。按照以往经验,每1摄氏度的气温变化,将影响2000万—2500万立方米的日消费量。”完颜祺琪解释道,“由于气田生产的剧烈波动会造成部分气田出砂出水影响最终采收率,管道气的调减会影响照付不议的整体效益,此时承担天然气市场波动影响的重任就落在了储气库肩上。”
“最严重的是春节期间,全国气温普遍回升5—10摄氏度,储气库每日采气量又从1.3亿立方米左右降到2000万立方米。剧烈的气温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剧烈变化,给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带来不小的难题。”完颜祺琪表示,虽然整个过程在艰难地爬坡过坎,但在产学研用全产业链齐心协力保供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凸显。
在完颜祺琪看来,储气库能够出色完成上个采暖季的保供任务,与未雨绸缪、盘点规划好“家底”不无关系。
“一方面,我们针对采暖季的保供形势、市场需求等情况,制定储气库冬季采气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在采暖季做好天气研判,建立日调度跟踪机制,跟踪分析各储气库每天的采气情况,建立库存—压力—调峰能力模型,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各储气库采气量,做到科学管理和注采。”完颜祺琪说。
完颜祺琪坦言,近年来,随着储气库数量不断增多、可调整余地变大,整个冬季保供压力缓解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油开展扩容达产、新建及评价储气库项目24个,采暖季前新投产温西一、南堡1号、华北文23、柯克亚4座储气库,调峰能力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增幅达23%。
据完颜祺琪介绍,今年是中国石油实现储气库“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按照国家储气能力建设要求,2025年中国石油规划建成储气库调峰能力280亿立方米,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两年储气库调峰能力年增量将达到40亿立方米以上。“以280亿立方米的储气能力为目标,预计日最大采气能力将突破3亿立方米,这将是一个里程碑时刻。我们还致力于打造东北、西北、西南、环渤海和中西部五大百亿方级储气中心,目前已初具雏形。今明两年还计划新建、续建储气库13座,开展先导试验工程8个,并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库址筛查和前期评价工作,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库址接替。”
“两部制气价给储气库建设带来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创新突破也能助力储气库建设和‘调节器’功能发挥。”完颜祺琪说。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石油将在老库库容达产、复杂类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油藏和盐穴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同时,正在前瞻性开展储氢、储能、水层及矿坑建库等关键技术研究,为储气库科学快速建设、油气和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积蓄力量。
在完颜祺琪看来,未来储气库角色将不再是单一的“天然气银行”,而是一个地下多功能储能空间。
未来,能源行业利用地下空间重点开展“气、油、氢、能、碳”安全高效存储,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将增强油气保供能力,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其间,储气库将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发展,从“天然气银行”变为“气、油、氢、能、碳”地下综合能源库。
“能源转型和清洁利用是发展趋势,未来储气库的功能不会局限于储存天然气,而会向氢气、氦气、氨气等其他清洁能源气田拓展,同时我们也在前瞻性地探索利用储气库来压缩空气储能,目前在盐穴储气库上已经实现,未来要在枯竭的油气藏上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借助我们国家中西部丰富的水电、风光等资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完颜祺琪进一步解释。
储气库资源综合利用,变身能源“充电宝”,还需要智慧赋能。完颜祺琪指出,目前,储气库信息化建设已较完善,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领域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储气库和储气库相关数据不能像一座座孤岛各自为营,未来需要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将地下空间能源和资源协同耦合,互联互通实现最大化利用。”
■本报记者 渠沛然《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3月25日 第08 版)
作为重要储气设施,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去冬今春供暖季,全国储气库新增储气能力38亿立方米,近20年来增量首次突破30亿立方米,不断为天然气保供增添“底气”。
“中国石油各储气库在刚刚结束的冬季保供期内调峰采气量144.7亿立方米,工作气量近200亿立方米,最大日采气能力达2.2亿立方米,相当于国产气一半的日产量,也能够说是一个西南油气田加塔里木油田的日产气量总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完颜祺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储气库经受住温差达30摄氏度以上的波动天气考验,在极寒天气“大吞大吐”完成保供任务,交上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完颜祺琪给《中国能源报》记者的一份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中国石油所有储气库已停采,周期采气132天,采气量同比增加17亿立方米。其中最大日采气量1.9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800万立方米。辽河油田储气库日采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4000万方俱乐部”成员,呼图壁储气库最大日采气量3850万立方米,并保持80天日采气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国寺储气库成为国内首个提压运行并达容达产的储气库。
与此同时,去冬今春采暖季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销量1200亿立方米左右,储气库采气量占比12%,最大日采气量占日销量的22%左右,调峰能力不断增长。
谈及刚刚过去的供暖季,完颜祺琪也道出储气库面临的挑战——2023年12月,一场近年来极大的雨雪天气席卷我国北方及中西部地区,北京地区最冷气温骤降至零下16摄氏度,天然气保供压力陡增。“中国石油储气库接到保供指令,300余口储气库气井开足马力,5天时间日采气量从9000万立方米增至近2亿立方米,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进一步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盘点过去120天的采气周期,不仅气温一波三折,储气库供气量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储气库经历三次寒流,两次大幅降产,不同日温差达到30摄氏度以上。按照以往经验,每1摄氏度的气温变化,将影响2000万—2500万立方米的日消费量。”完颜祺琪解释道,“由于气田生产的剧烈波动会造成部分气田出砂出水影响最终采收率,管道气的调减会影响照付不议的整体效益,此时承担天然气市场波动影响的重任就落在了储气库肩上。”
“最严重的是春节期间,全国气温普遍回升5—10摄氏度,储气库每日采气量又从1.3亿立方米左右降到2000万立方米。剧烈的气温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剧烈变化,给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带来不小的难题。”完颜祺琪表示,虽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艰难地爬坡过坎,但在产学研用全产业链齐心协力保供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凸显。
在完颜祺琪看来,储气库能够出色完成上个采暖季的保供任务,与未雨绸缪、盘点规划好“家底”不无关系。
“一方面,我们针对采暖季的保供形势、市场需求等情况,制定储气库冬季采气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在采暖季做好天气研判,建立日调度跟踪机制,跟踪分析各储气库每天的采气情况,建立库存—压力—调峰能力模型,依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各储气库采气量,做到科学管理和注采。”完颜祺琪说。
完颜祺琪坦言,近年来,随着储气库数量不断增多、可调整余地变大,整个冬季保供压力缓解不少。
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油开展扩容达产、新建及评价储气库项目24个,采暖季前新投产温西一、南堡1号、华北文23、柯克亚4座储气库,调峰能力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增幅达23%。
据完颜祺琪介绍,今年是中国石油实现储气库“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依照国家储气能力建设要求,2025年中国石油规划建成储气库调峰能力280亿立方米,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未来两年储气库调峰能力年增量将达到40亿立方米以上。“以280亿立方米的储气能力为目标,预计日最大采气能力将突破3亿立方米,这将是一个里程碑时刻。我们还致力于打造东北、西北、西南、环渤海和中西部五大百亿方级储气中心,目前已初具雏形。今明两年还计划新建、续建储气库13座,开展先导试验工程8个,并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库址筛查和前期评价工作,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库址接替。”
“两部制气价给储气库建设带来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创新突破也能助力储气库建设和‘调节器’功能发挥。”完颜祺琪说。
《中国能源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石油将在老库库容达产、复杂类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油藏和盐穴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同时,正在前瞻性开展储氢、储能、水层及矿坑建库等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为储气库科学快速建设、油气和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积蓄力量。
在完颜祺琪看来,未来储气库角色将不再是单一的“天然气银行”,而是一个地下多功能储能空间。
未来,能源行业利用地下空间重点开展“气、油、氢、能、碳”安全高效存储,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将增强油气保供能力,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其间,储气库将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发展,从“天然气银行”变为“气、油、氢、能、碳”地下综合能源库。
“能源转型和清洁利用是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储气库的功能不会局限于储存天然气,而会向氢气、氦气、氨气等其他清洁能源气田拓展,同时我们也在前瞻性地探索利用储气库来压缩空气储能,目前在盐穴储气库上已经实现,未来要在枯竭的油气藏上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借助我们的祖国中西部丰富的水电、风光等资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完颜祺琪进一步解释。
储气库资源综合利用,变身能源“充电宝”,还需要智慧赋能。完颜祺琪指出,目前,储气库信息化建设已较完善,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领域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储气库和储气库有关数据不能像一座座孤岛各自为营,未来需要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将地下空间能源和资源协同耦合,相互连通实现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