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anner

哈尔滨爆火背后的流量密码

  编者按:当北方扑簌簌落下晶莹的雪花时,哈尔滨就像按下了变装开关,依靠冰雪女王般的优雅魅力,在一众旅行目的地中脱颖而出。“不是北欧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这样的尔滨让我陌生”……有关哈尔滨的热门话题一个接着一个,随之而来的是元旦三天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

  作为新年新晋网红城市,哈尔滨靠的是什么?是难以复刻的冰雪文化渊源还是用真诚打造出的冬日文旅奇观?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还是后冬奥时代的长尾效应?助力冰雪产业“燃”起来,气象部门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气象报将向你一一展示。

  “哈尔滨已经火到了我的期末试卷上”“哈尔滨开启了‘旅游博览会’模式”“这哈尔滨是非去不可了”……2024开年的“顶流”,非哈尔滨莫属。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仅元旦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就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60亿元,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预测,这拨热潮还将延续至今年寒假和春节假期。

  今冬的“尔滨”何以爆火“出圈”?令人心驰神往的不仅是那别具一格的冰雪魅力,还有哈尔滨积淀百年的底蕴和文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南北纬度跨越近50度,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有人说,东北的冷是有味道的,那是一种蕴含烟火气的凛冽,是一种游子归乡的亲切。对于南方人来说,冰雪世界中的“冷”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许多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的第一印象就是天气凛冽、雪景甚美。

  哈尔滨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这里全年平均气温5.6℃,冬季雪期长达5个月,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2℃,一年中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长达130多天,这也是“冰城”得名的缘由。而漫长的冰雪期也深刻影响着哈尔滨人的生活方式,其生活小习惯、社会活动、文化修养均打上了冰雪文化的烙印。

  冷,曾是阻碍,今已成为优势。曾经的“北大荒”变身为如今的“北大仓”,过去的“苦寒之地”转化成现在的“冰雪王国”,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龙江人民耕耘出的硕果与成绩。当下,哈尔滨稳稳接住了这“泼天富贵”并非偶然,它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让更多人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冰雪运动人数已超3.4亿。2022年11月,哈尔滨获得“奥运冠军之城”的称号;2023年7月8日,哈尔滨成功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不仅如此,黑龙江还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专项规划》《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打造了数十个冰雪旅游服务产品和路线,哈尔滨正是抓住了冰雪运动热与冰雪经济热的机遇,不断释放冰雪特色文旅能量。

  当然,这其中也有气象服务浓墨重彩的一笔:积极开展冬季旅游气象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制作发布“哈亚雪”冬季旅游气象服务专报等气象产品;从冰雪大世界采冰期、建设期、开园期以及闭园期提供跟踪式的精细化服务,助力黑龙江将“冷资源”盘活成了“热经济”。

  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冻梨咖啡、甜豆腐脑、机场交响乐团,索伦部三民族艺术表演,护送广西“小砂糖橘”,私家车队免费接送“小土豆”,街头免费赠送冻梨和热饮……这一系列“一城宠你”的待客之道,让游客的体验值直接拉满,让本地人也直呼“陌生”。

  东北人的真诚与热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冬季天气严寒,曾经的东北人有宅家“猫冬”的习惯,人们一起拉家常、唠唠嗑,也许正因如此,才将健谈、实诚等品质注入了东北人的灵魂。除了实在和热情,幽默也似乎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这是一种极寒天气都浇不灭的乐观精神,是一种未被凛冽寒风挫去的锐气与神气。在这里,他们不会让你的话“掉地上”,会逗得你嘎嘎大笑,“妥妥的了”也经常“挂在”他们嘴边;他们还会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堆出18米高的大雪人,会在松花江上连夜采冰赶工,为大家呈现出占地几十万平方米的冰雪大世界……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哈尔滨,冰雪资源丰富,冰与雪的完美结合,冰雪匠人六十载的传承,这些都是别的城市很难复刻和取代的。

  哈尔滨,是一个让外地人没有方言困扰的城市,这里的人都说着一口能让人听懂的“普通线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多万,这些移民多是从山东、河北、河南闯关东的人,受此影响,东北方言融合了京、津、冀、鲁等地区的方言。另外,随着东北北部的开垦扩大,操着方言的山东人和河北人开始向哈尔滨地区迁徙,他们的方言与土著方言在哈尔滨地区慢慢传播,历经几代人的传承,最终形成了十分近似于普通话的“哈尔滨话”。

  “尔滨,我走啦,下次还来!”人们对哈尔滨的喜爱反映出东北人的豪爽与敞亮。

  自古以来,哈尔滨就是狩猎文化、渔猎文化、牧猎文化和金源文化相融合的独特城市。史料显示,哈尔滨是金、清两个朝代的发祥地,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建都,后从清末开始,来自中原地区的闯关东人的民间传统文化,开始与哈尔滨地区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混合型的多元文化。

  而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由来,要从19世纪末讲起。哈尔滨,原本是一片沿着松花江而建的分散渔村,后来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随着中东铁路的第一根枕木落下,这片小渔村农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速,成了为数不多先有铁路后建城的城市,因此哈尔滨又被称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正是得益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欧俄风格和文化东输,加之大量外国侨民涌入,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哈尔滨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和韵味。这里,建筑样式类型多,质量、艺术价值高,涉及古典系、哥特系、拜占庭系、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及现代主义、中国系、西伯利亚系等。而且,哈尔滨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维持的时间最长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在昙花一现的世界各国新艺术运动建筑中,具备极其重大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中,哈尔滨占了13项,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一时间,哈尔滨电机厂、轴承厂、锅炉厂……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国宝”级企业聚集于此,哈尔滨一度成为与上海、北京等齐名的大都市。此外,音乐,也一直是融在哈尔滨人身体里的基因符号,1908年,哈尔滨第一交响乐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2010年,哈尔滨被授予“音乐之城”的荣誉称号。还有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哈尔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一起,形成了哈尔滨市一冬、一夏两大文化产业,为天鹅项下的明珠增添了奇光异彩。

  现在的哈尔滨,在老工业基地底色的基础上,又抓住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机遇,让“洋味儿”和冰天雪地完美融合。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巴洛克、拜占庭、新艺术运动派和俄罗斯式的典型建筑,经过本土化改良的俄罗斯大列巴、红肠是来哈“必buy”的特产,华灯初上后,马迭尔宾馆中的“音乐阳台”,悠扬的琴声传遍中央大街……这些独有的城市烙印,让游客在“最萌南北差”中体验和了解哈尔滨特色的文化。

  网络上,南方的游客被哈尔滨人亲切地称为“小土豆”,而东北和土豆的深厚情节可不是从最近才开始的。在东北的餐食上,土豆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食材,用它能做出百余种菜品,它是冬储清单上的首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救命薯”,也是如今能带东北人致富的“产业薯”,如今,小土豆早已融进了东北人的血脉,成为东北人最爱的菜肴之一。

  据了解,黑龙江每年土豆播种面积约1200万亩,土豆“原原种”年产100万粒,年处理加工原料薯能力达596万吨,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每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都会从土豆育种、生长再到收获进行全链条跟踪式的精细化服务,护航每一片产区顺利“归薯”。

  冰雪燃激情,礼迎天下客。眼下,游客们正在这座冰雪童话王国玩得正酣,看到哈尔滨爆红,整个东三省甚至全国都跟着开心,这是一种“扎根百年一朝扬名”的快慰。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座看得见历史和文化,让游子回得去、让游客留得住的“冰城”,带着从未变过的赤诚和坚韧,在新时代里奏响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脚步中。

  有人说,哈尔滨能够火出圈,真诚是“必杀技”;还有人说,是一场退票的意外让哈尔滨在网络“出圈”,亦如淄博烧烤、贵州“村超”一样成了网红旅游城市……哈尔滨火了,甚至带动整个东三省旅游市场快速回暖。但是,我们依然有必要进行哈尔滨“热”背后的“冷”思考:热闹过后,如何给一座城市带来可持续的红利?流量能给这座城市带来哪些新的生机?“尔滨”成为顶流背后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气象又能在城市经济稳步的增长中展现哪些作为、扮演何种角色?

  打“冰雪牌”的城市并不少,为什么是哈尔滨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人们总结出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的真诚服务、文化赋能与未雨绸缪。

  用真诚为文旅增添温度。哈尔滨坚持“以人为本”,为游客提供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把冻梨切块摆盘方便游客食用,在广场上设置温暖驿站帮游客避风抗寒,在冰雪大世界为游客送上温热的姜糖水驱寒,市民私家车上街免费接送游客……一个个暖心的细节,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待客之心。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直抵人心。在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几年里,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在中国持续升温。哈尔滨以其深厚的冰雪文化渊源脱颖而出,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已经举办了25届,可以说哈尔滨的冰雪产业热并非只因造势才火起来。

  冰雪经济,厚积薄发。就在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后不久,黑龙江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了做强做优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产业,大力推进“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龙江振兴发展构建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我们看到,在哈尔滨,当地充分的利用自身冰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冰雪经济新增长点,气象部门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开展冬季旅游气象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制作发布“哈亚雪”冬季旅游气象服务专报等气象产品,为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提供从采冰期、建设期、营业期到闭园期的全流程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助力当地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在北京,素有“京师之枕”美誉的昌平区,持续深挖气象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产品,昌平区政府和北京市气象局以气象景观特色活动扩影响、铸品牌、促发展,打造“昌平气象景观”IP,不断的提高“气象+文旅”附加值;在安徽,气象主动融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根据“四季黄山”旅游关注重点,将中短期预报和延伸期气候预测相结合,滚动制作发布花叶云观赏期及茶叶、果实采摘期预报等“花果叶云”系列特色景观预报服务产品……

  现如今,气象服务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的变不可或缺,“气象让旅游活动更美好”“气象让康养产业更兴隆”“气象让乡村旅游更具魅力”……气象与旅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气象部门要做的就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努力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全方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质效。(唐淼)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金融力量——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汇共识、聚力量

  2024年首场寒潮来袭,农业生产面临低温雨雪多重考验——如何趋利避害 以“动”制“冻”?

  基础打得牢 气象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二论快速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