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曾经红极网络的离职励志语,让不少“苟且”生活的人们一阵阵心动,都想远离眼前的繁杂工作和琐碎生活,来场说走就走的出行。
在龙岗,有这样一群摄影发烧友,他们在本职工作之余或是退休之后或是课余时间里,与摄影巧妙结缘,并从此“入坑”一发不可收拾。凭借手中的长枪短炮,他们记录身边城市变迁,也去到远方见证美好。今天,咱们就跟随他们的摄影故事和拍摄足迹,为自己的心灵和视野带来一场行走中的遇见吧。
又是一个普通周末的夜晚,黄志依旧为自己泡了杯红茶摆在书桌前,打开电脑,连接好一旁的相机,红色指示灯闪烁间,电脑屏幕上一组白天刚刚拍到的鸟儿跃然于上。一幅幅作品从眼前闪过,这位客家汉子露出标志性的笑容……
在龙岗业余摄影爱好圈里,黄志因拍鸟而出名。接触摄影近20年里,作为一所中学的教务人员,对于黄志来说,摄影是爱好,更是生活。只要端起相机,取景器里便是属于他的另外一个世界。
那年,身为学校的宣传员,黄志拿到了单位配发的一台富士牌卡片式数码相机。“虽然是一台只有320万像素的相机,但那一瞬间,我对于摄影的兴趣被点燃了。”黄志说。此后,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他经常练习拍摄,开始琢磨摄影,通过翻看摄影术中的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学习别人的拍摄角度和构图,不断琢磨学习。渐渐的,黄志掌握了一些拍摄技巧,也拍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并经摄影前辈推荐加入了龙岗摄影学会。
2010年,黄志花7000多元购置了第一台属于自身个人的专业单反相机。“黑色的机身,巨大的镜头以及清脆的快门声。有了专业机器的加持,我便开始涉足生态摄影。”如今回忆起来,黄志仍能体会到自己当初的兴奋之情。
“大运会前期,龙岗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原特区外地区,城市、交通建设加快,更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黄志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同样生活在龙岗的“鸟儿”。每逢周末,他便端着相机游走在龙岗的各个公园山间,捕捉鸟类每一个动作细节。黄志说,拍摄鸟类需要更加多的耐心。每次拍鸟,他都要“乔装”:出门前要狂喷花露水避免被蚊子叮咬,再戴上迷彩帽,穿上迷彩服,躲进附近的草丛里,一蹲就是半天或一天。一次在龙园拍摄,他守候了3个小时等来了一种“彩鹬”,立即来了精神,按下快门记录下来。如今,黄志的电脑中有上千幅拍鸟作品,而这其中在龙岗拍摄的就多达80种鸟。“有些就是在小区里拍的。”黄志说,摄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用镜头就可发现身边的美。
通过取景器,透过镜头,是属于黄志的另一个世界:轻按快门,焦点对实,背景虚化,一只燕子正在向窝中宝宝们喂食。此时,镜头一端的黄志是一名安静的观察者:“这种哺育的场景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2011年春天,光祖学校里的木棉花开得格外艳。一天黄志走在木棉树下,不经意间发现几只白头鹎(bēi)从木棉花中钻出飞向了不远处的树丛间。“显然,它们刚刚喝完木棉花中的水。”黄志判断,树丛间应该有白头鹎的窝。“能不能拍一组白头鹎初生成长的照片?”黄志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黄志并没有急于去拍摄,而是通过观察,逐步了解白头鹎的生活习性。“要拍摄就要知道它们何时开始求偶甚至孵化,期间还不能惊扰它们的生活。”黄志说。此后的每一天,只要有时间他就到树丛附近观察记录白头鹎,一做就是3年。“后来,我听到它们不同的叫声就能知道它们要做什么。”黄志说,2014年6月,他终于在白头鹎的窝中发现了即将破壳而出的鸟宝宝。静静等待它们破壳后,黄志花了连续12天时间,用相机记录到了白头鹎从蛋到成鸟的全过程。“单独看一张照片很普通,但将12张照片放在一起,照片背后便是生命的力量。”黄志说。
那一层层的脚手架,攀在悠悠的云端,建设者们轻扬着热情和激昂,奔赴在城市建设的路上……
在龙岗,有一个人将镜头瞄准来深建设者,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城市变迁记录下来,他就是业余摄影达人何兆平,人称“圣龙”。他说,自己也是来深建设者中的一员,用镜头关注来深建设者的工作生活和城市变迁,这样做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清风里翻起回忆的思绪,每个人的高中时代都充满美好的青春回忆。对于何兆平来说,他的青春也因结缘摄影而与众不同。
1983年,还在高中上学的何兆平在社团活动中认识了同校师兄刘德广。当时在当地的单位负责通讯工作的刘德广手中有个珠江牌胶片机,他见何兆平对拍照有着浓厚的兴趣,便对他进行拍摄指导。
原本只想用胶片机记录学校生活的何兆平慢慢的发现,摄影是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摄影的世界里,何兆平喜欢拍摄、捕捉身边美的事物,并经常在自己居住附近的街道进行拍摄。当时的胶片机需要冲印才能得到相片,那时的何兆平也逐步开始接触胶片冲印。在师兄和其他人的帮助下,他在自己的房间还单独布置了暗房,利用定影显影液等进行冲洗。
随着对摄影琢磨的加深,何兆平开始希望拓展自己的拍摄范围。1984年暑假,何兆平邀上堂弟,骑上自行车,带着借来的胶片机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环城采风。兄弟二人用三天时间,骑行走遍茂名全市。在家乡各处风景胜地拍照留念。
何兆平说,那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在每个地方拍照留念的照片,都成为青春的回忆。从那时起,摄影已经和他结下不解之缘。
1980年,深圳正式被批准成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何兆平也从家乡茂名来到深圳打拼。当时工作繁忙,业务时间也少,但何兆平并没有忘记心中的拍摄梦想,仍会利用空暇时间拍照。
2008年,何兆平有了人生中第一部单反相机,当时,因为单反强大的拍摄功能,改变了何兆平对以往相机的看法,随着加入龙岗摄影协会参加交流活动,何兆平也开始慢慢有了摄影创作的概念。他开始将镜头对准来深建设者的生活进行摄影创作。当时正值龙岗地铁3号线建设,工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是怎样的?带着疑问,何兆平带上相机前往工地,对工人的工作生活进行观察和拍摄,并创作出大量的地铁工人工作照片。其中一幅工人搬脚手架图片还获得了市级摄影比赛优秀奖。这一次获奖让他很受鼓舞,激励他持续关注和拍摄来深建设者。
现在的何兆平,仍然致力于关注和拍摄来深建设者题材。他说,自己当年也是来深建设者中的一员,记录这个群体,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对于以后的摄影方面有什么计划?何兆平说,接下来,他将会在原有的拍摄基础上,开辟城市记录专题摄影。“龙岗现在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将镜头对准城市更新这方面的题材。”现在,何兆平慢慢的开始行动了,尤其是龙岗对于老旧工业区的改造升级。他说,以往地铁3号线旁的空地,如今都已建设起一座座高楼,对于变化中的龙岗,他都会定期拍摄。此外,今年他也开始更多地钻研拍摄手法,尤其是对于航拍方面。“我希望能借自己手中的镜头,为龙岗的城市更新发展留下宝贵的摄影资料。”
旅行,是时空的交换,也是心情的交换。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在旅途中,孙向科用手中的相机与异国他乡文化进行一次又一次邂逅……
今年61岁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孙向科,用7年时间走遍世界40多个国家进行摄影,创作出各类摄影精品。正如她所说,旅行摄影对于她来说,是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总是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而孙向科与大海的一次偶然邂逅,让她从此走上了摄影之路。
1996年,孙向科作为当时龙岗南澳镇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为了收集宣传素材,经常奔走于各个村之间。“为了方便工作,组织上给我配备了一个胶片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
有一次孙向科下班骑车经过一段沿海路段,美丽的日落染红了整片天,有些渔民正在退潮的岩石处拾捡贝壳。她立刻停下来选取好角度,拍摄出多张夕阳下渔民劳动场景。此后,孙向科手中的相机不再是单纯的工作工具,她开始通过相机更多地去寻找大鹏之美。
2010年,孙向科正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对摄影的热爱让她并未停下脚步。
在和摄影朋友们交流后,孙向科开始了自己的摄影旅途。“祖国的很多美丽风景都曾在电视上看过,却没有实地看过,我决定摄影之旅首先从国内走起。”孙向科回忆说,最令自己难忘的是在新疆拍摄雾凇的过程。新疆伊宁有一个湖泊,是每年天鹅迁徙的落脚点,年年都会吸引数千只天鹅在湖中,与雾凇浑然一体结合成一个冰雪童话世界。孙向科准备好前往拍摄,却由于气温不够低,雾凇并没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孙向科准备放弃拍摄飞回深圳。在去往机场的途中,她接到朋友的电话:“现在气温开始降了,你现在赶回来还能拍摄!”一通电话,孙向科立马改退机票,前往汽车站搭车回到伊宁。当她到达天鹅湖时,眼前是个美如童话般的冰雪世界,天鹅们正在湖中觅食,她冒着零下10℃的严寒,在野外进行了长时间拍摄。此后,孙向科又陆续前往西藏、江西、浙江等多个省份进行创作,她的风光摄影作品也多次在省市获奖。
除了国内,孙向科的拍摄视野还拓展到国外地区。这一切,都源于她儿时的梦想。
“因为我成长的地方是广西农村,四周都是高耸的山峰,交通不便,所以小时候就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为此,孙向科开始把摄影方向放在国外。
在7年内,孙向科曾前往非洲的原始部落拍摄土著人的生活,也曾前往印度等地拍摄佛教文化,更去过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拍摄企鹅、北极熊等可爱精灵。她的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回忆起国外的拍摄经历,她坦言“痛并快乐着”。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拍摄非洲南部沙漠中的死亡谷,一块白色的盐沼盆地,其中屹立着众多枯死的古树,形成令人惊叹的景观。在这次拍摄中,她曾经历过生死时刻。在当天前往死亡谷的车上,孙向科带着足够的饮用水,却不料在步行过程中意外丢失。当时气温很高,在完成拍摄后,她发现了自己已严重脱水,所幸,她凭借毅力坚持回到了目的地,得到治疗。“每次看到在死亡谷拍摄的照片,我都会想起那段经历。我想,这应该是这个景点想给我一些关于人生生死的启示吧。”孙向科笑说。
孙向科坦言,国外的拍摄,给予她更多的是关于异国文化的精神交流。她说:“拍摄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会发现摄影其实是其次的。通过摄影,在镜头中体验异国他乡的文化,拓展自己的生命宽度,这对于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布吉高中高二男生葛翔最近遇到了一件大事儿:因拍摄维多利亚港的跨年烟火,他被视觉中国签约为摄影师。接触摄影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得到这种肯定,葛翔既高兴又有些小遗憾。他觉得,相比其他人,自己在摄影方面进步得太慢。
个子不高,体型偏瘦,鼻梁上架着一副框架眼镜,单看外表,你很难想象葛翔竟然是个“摄影狂人”。爱摄影爱到如痴如醉的他其实和摄影结缘的时间并不长。高一下学期,葛翔想培养些与学业无关的爱好,于是与摄影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没想到,甫一结缘便被光与影的艺术所震撼。葛翔开始利用互联网积极学习各种摄影基础知识,并在父母的支持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单反相机。
虽说是自学,且接触摄影时间不长,但葛翔的摄影作品并不稚嫩。翻看他的摄影作品,无论是纪实摄影或是风光摄影,浓墨重彩的照片都烙印着浓厚的个人色彩,满满都是17岁少年对世界的关注与热爱。在葛翔看来,旅途中人人皆风景、处处有故事,而摄影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自己感知到的震撼传达给观众。
从接触摄影开始,葛翔的步伐就就没有停止过。因为还是高中生,资金、时间都有限,于是他便在深圳周边多地拍摄,深夜12点的深南大道,半夜3点的东涌,凌晨5点的鹿嘴山庄……深圳不同时间的各个角落,葛翔以镜头为伴,几乎都有踏足,并最终将其定格在相机里。
近期,葛翔迷上了拍火车。最近几个周末,他都早早起床,和一位业内“大神”赶到塘坑拍摄平南铁路的火车,一拍就是一整天;身材消瘦的他每天扛着沉重的三脚架、摄像机,一走就是十几公里,一句累或抱怨都没有。
在同学们印象中,“瘦弱”俨然是葛翔的代名词,不仅因为他的外表,更因为他经常“生病”。葛翔偷偷透露,为了摄影,自己常常以生病为借口请假出来,以至于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个“病秧子”。说到这里,这个高二男生有些不服气地为自己辩解:“我不瘦弱,只是个一心追求梦想的逐梦人。”
看到儿子沉迷于摄影,父母最初并不太支持,但最终被他的决心和坚持打动,和他“约法三章”: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才能玩摄影。
说到被诸多业内大咖及视觉中国认同的那张烟花照片,17岁的葛翔语气里多了少年特有的兴奋与自豪。其实,这张绚烂璀璨的照片背后,却有着旁人看不到的辛苦与疲惫。
为了拍摄到维多利亚港的跨年烟火,去年12月31日上午,葛翔就扛着近3公斤的三脚架、单反相机、镜头以及干粮出了门,早早到维多利亚港占位,一直等到深夜11点多,在拥挤的人潮中架好三脚架,不错过烟火绽放的每一个瞬间。
“元旦3天假期差不多都耗在上面了,好在最终有一张对得起这些付出的成品。”待拍完烟花,辗转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4点多,疲惫不堪的葛翔一口气睡了20多个小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欣赏自己的摄影作品。最终,葛翔从100多张相片中挑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张,进行后期处理。“可能在旁人看来这么辛苦不值得,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摄影初学者必经的过程,为了拍出一张好作品,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我的梦想,就是拍自己最喜欢拍的片子,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家。”葛翔说,能和视觉中国签约,算是对自己的付出以及能力的肯定,也让自己更笃定了走这条路的决心。事实上,为了“供养”自己的爱好,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购置2台单反相机,葛翔还买了航拍用的无人机,花费不算少。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这个年纪轻轻的高中生已经在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爱好“变现”:“接下来,我可能会拍一些有商业经济价值的照片,然后赚钱继续买镜头,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