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anner

【沈阳攻略】东北育才的老校门!

  走过了艰辛与辉煌的历程。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母校的老校门呢?反映了充满红色基因的校魂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演绎。随着71年学校名称的演变,老校门已成为记忆中的化石,耐人寻味思考,如同涓涓的泉水,甘甜而又从未枯竭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第四野战军挥师入关,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此时,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干部子弟学校。原中央,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张闻天为学校命名--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8年末开始筹建,1949年5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学校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东北财经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直接领导,李力群出任第一任校长。当时的校址选在了日伪时期的千代田小学,也就是通常讲到的育才学校西楼(2014年已拆除)。建校初期的学生是中央和东北地区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以及革命烈士后代。开学时有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190人。

  东北育才学校全球校友总会公众号称:张闻天让李力群任意挑选地方,她看中了中山公园东北面的东北军区卫生部大院,张闻天马上下令卫生部让出。李力群还请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推荐人才,从全国各地选调了一批师资。

  2009年版的《东北育才学校志》对学校发展的划分了几个阶段:党政军干部子弟学校时期(1949--1956年);改为普通校后的发展时期(1957--1965年);时期(1966--1976年);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年);创办特色学校时期(1985--2001年);坚持科学发展时期(2002--2009年)。而后的十年,育才学校发展强劲,社会影响力巨大。

  漫漫72年,母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达十多万人。如今的育才,依然年轻;依然充满了许多活力。这里,让我们简要回顾育才校名演变的脚步,铭记带领育才风雨前行的领路人。

  李力群:女,汉族,江苏邳县人,出生于1920年12月26日。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7月加入中国。1948年底筹建育才学校,1949年5月1日正式开学,任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

  马志英:女,汉族,上海人,出生于1925年2月13日。1941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与李力群一起在东北野战军南岗子弟学校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的基础上筹建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9年5月1日任副校长,1952年10月任校长。

  夏柯:女,河南省开封人,出生于1917年6月29日。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6月入党。1950年8月调入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1954年兼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长。

  洪波:女,河南省安阳人,出生于1920年。1953年军队转业,1955年任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长。

  段洪范:1956年任东北育才学校党支部书记,1956--1957任校长。

  冯佩铭:女,汉族,陕西米脂县人,出生于1914年。1938年入党,1950年5月至1965年9月任育才学校保育处主任、副校长,1957--1964年任东北育才学校党支部书记,1961--1964年任校长。

  刘铺同:女,汉族,1913年出生于湖南醴陵清安铺。1950年8月到育才,参与了建校初期的规划和建设。先后担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体育学校校长等职。

  王惠卿:女,山西省崞县人,出生于1922年2月7日,1937年4月参加革命。曾长期任育才学校副书记。

  王宝玉:男,汉族,辽宁省彰武县人,出生于1930年9月14日。1950年12月入党,1951年毕业于沈阳市第一师范学校。1959年调入沈阳市育才学校任副校长;1977年任副校长、副书记,1983--1984年任书记。

  吕桓仁:男,汉族,出生于1931年9月3日,1952年毕业于沈阳市第一师范学校。1963年奉调任沈阳市育才学校党支部副书记,1965--1966年任校长。

  赵福讲(工):1968--1970年任沈阳变压器厂育红中学(1970年更名为沈阳市121中学)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杨全(工):1973--1977年任沈阳市121中学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王茂华: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出生于1926年6月15日。1945年参加工作,1947年入党。1978--1982年任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1981年更名为沈阳市育才学校)校长。

  张志良:男,汉族,出生于1934年。1983--1984年任沈阳市育才学校校长、1985--1989年任党总支书记。

  葛朝鼎:男,汉族,辽宁省新金县人。1961年毕业于旅大师范学院。1985--2001年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吴延玉:女,汉族,出生于1945年10月。1990--1991年任沈阳市育才学校(期间更名为东北育才学校)党总支书记。

  李世和:男,汉族,1944年10月22日出生于大连市。1985年1月--2001年9月任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副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

  苏文捷:男,汉族,出生于1963年。2001--2007年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高琛:女,1963年出生。2005年到东北育才学校工作,担任常务副校长;2008--2020年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每一幅照片都是一首诗、一首歌,都有着一段故事。来吧,就让我们走进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回味那跨越七十一年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这是育才学校组建初期的校牌,原来我的判别是悬挂在主楼,显然,这是受到照片模糊所致,判别并不正确。新发现的图3这幅照片以及图4,能清楚地看出当年悬挂校牌的墙墩是很厚实的。端详这两幅老照片,有如下疑问:是谁题写了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的校名呢?照片中戴红领巾的小女孩是谁呢?为什么1953年这幅照片,墙墩上没有悬挂校牌呢?

  后来才知道,叫阎安立,她回忆道——记得那是1950年8月底即将开学时,妈妈送我上学校,走到育才学校南大门口时看见崭新的校牌和校名,高兴的站在校牌旁,妈妈给我拍摄下这珍贵的照片。1949年9月入育才小学时只有一至四年级,1950年建立起五至六年级成为完全小学校。命名为“東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其中“第一”可能是第一所之意。感谢東北育才学校对我们的培育之恩!

  一位老校友在微信里说,1949年朱学范先生题写了校名。这是令人兴奋的消息,在图36的文字中,对朱老先生有了文字简述。看到的资料显示,1948年朱老先生来到了东北解放区。作为与我党有着密切联系的著名民主人士,为育才这样一所特殊学校题写校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若如此,一所名校,一位名人两次题写校名,这是极其难得的。

  张闻天(1900--1970年)曾为中央总负责(即),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便主动来到东北,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出任了合江省委书记及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学校校志明确讲到,张闻天为东北局组织部部长[任职时间七个月]时确定了校名。1948年5月上旬张闻天离佳木斯赴哈尔滨任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11月2日沈阳解放,隔日同刘英一起随中央东北局机关由哈尔滨迁入沈阳,住沈阳芳波胡同。不久离散多年的儿子虹生在组织的护送下从陕西米脂经河北建平辗转来到身边。12月23日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免去东北局组织部长职务。陈云负责财经委工作,经常性工作由张闻天负责。《张闻天年谱》中没有组建育才小学的文字记载。

  育才建校初期,西楼和主楼之间的校园隔有砖墙。我的中学班主任翟丽华老师,1952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学校师范班,分配到育才。她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1944年以前出生的,多数来自延安保育院,他们1950年入学。这些老学长们有一个微信群,好像群名叫马背摇篮。几年前,看到这幅照片时,我曾猜想是不是日本孩子?马背摇篮中的老校友有这样回忆:这幅照片反映了五十年代初期的校园生活。当时,砖墙的中间有一个门,两个院子相通。滚铁环这个院子是足球场;墙的那面,冬天是滑冰场。学校组织学生劳动中,拆掉了那堵墙。

  王传励老师1951年来到育才,翟丽华老师1952年到育才;据我所知,他们是目前健在的在育才上班时间最长的两位老教师。对这幅老照片,翟老师回忆:好像是1953年或是1954年,1954年可能性大些。当时还没跟育英小学合并,赵(葵阳)校长他们还没来呢。照片是在校门口拍的,有两三个人认不准。前排蹲者(左起):陈金琢、刘俊泉、沈念芳、颜开华、宋俊芬、周宗复、刘?、王资力、胡远青、薛振中;中排左起:马丽、李成玉、?、李爽、翟丽华、崔君贤、苏德育、王金茹、彭叔璋、来晓松、王淑兰、张月茹、凌春云、邓云林;后排左起:郝洁芳、王传励、孙宏博、王长喜、秦福昌、孙兰英。这幅照片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包括翟丽华老师在内的多位女教师系着红领巾。是不是六一儿童节所拍照呢?

  时间的长河流淌了七十多年,翟丽华老师的青春记忆还是那样的清晰,这让我很折服。我还非常折服的是,八十八岁高龄的翟老师,对手机的驾驭能力是那样的轻车熟路。

  这是1950年入学的耿冀英老学长亲手绘画的记忆中的老校园。在耿学长的记忆中,学校有四个校门,东侧两个,南侧一个,西侧一个。西侧隔小马路是学校的医院。校志记载:1969年被中华剧场所占用的就是医院位置,面积达1200平米。老校友高燕燕在微信群里介绍到:以前的育才西墙外有一条小路,而中华剧场在小路西。那里曾有个大院子,是露天大市场,中华剧场扩展占的是那个院子,但始终与育才相隔一条小马路。

  东楼是1960年动工兴建,1962年建成使用;但在老学长记忆中,他们在校时东楼地基已存在了。讲到操场,耿学长手绘中,特别标注冬天溜冰。学校正门(即南门)由南至北,无疑是游戏区域,木浪、滑梯、攀登架。图8就是攀登架上的欢乐场景。

  西楼(2014年已拆除)的标注出现了学生宿舍字样,这说明,五十年代对干部子弟(学生)照顾很好。我在育才上学时间长达11年(1966-1977年),1968年复课后,小学在西楼读书;我们中学七七届毕业时也在西楼。西楼三层是木质结构,好像是灰兰色,据说,这里还曾是年轻老师的宿舍。不过,中学在西楼读书时,二楼西侧是铁管制的们,三楼堆满杂物,如彩色的石膏块。2007年6月毕业30年,七七届十班的同学回到了西楼老教室。这时,西楼已是两层了,三楼已拆除。

  照片右侧为育才学校;下部为忠灵塔,也就是中华剧场的位置;空场则是新联营位置;空场上方建筑就是通常所讲的总工会大楼。

  1950年入学的老学姐龙小平在《来自马背摇篮的故事》一文,对那时师生感情有一段描述:四年级的时候,因有同学患了传染病“猩红热”,全班同学被隔离。只能活动在教学楼一楼东边阅览室及附近的几间屋子,还有楼东门外的一块小院子里,班主任翟老师和教自然的王传励老师管我们一切。男女生分住两屋,铺榻榻米睡在地上,我们照样上课,同步作息。患“猩红热”的同学不断增多,连王传励老师也被传染上了。一直被隔离了三、四个月,我们与翟老师同吃、同住、同玩耍,听翟老师讲故事的时间更多了。在隔离的日子里,咱们不可以上所有的课,自然有时间读书,老师也觉得我们大了,就从图书室用尽心思挑选了一大摞书交给我们,许多孩子学会了静静读书。

  这是七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提供的,欢迎与本作者联系。基于本照片右侧隐约可见五角星,与图4和图6大体一致,且校牌有辽宁省字样,估计照片为五十年代中末期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是68届卢铁军老学长转来的同班同学(9年2班)梁建所珍藏的照片。梁建微信写到:上个月关于育才校门的微信调查有沒有定论?我回沈阳还真翻出了一张学校当年正门(南门)的老照片。我想检验一下自己痴呆的程度,回忆育才曾经的校门,觉得应该有三个,不知正确与否:除正门(南门)外,还有东、西两个。西门正对着西操场,应该是为学校的交通运输工具所设(当时学校有一台苏联产的嘎斯51卡车、一辆美国造黑色轿车和一挂纯国产的马拉大车)。上小学时我常翻过西门到校外玩,不远处有个刻有日文的半截石头桩子,好象是纪念或供奉死亡军人的物件。东门未见开过,也许是储运冬煤时用过吧。另外在现在正门的位置曾有个废弃的大门遗迹,我见到时只剩两个门垛被砌在围墙里了,只能在院子里捉蛐蛐,出不去。

  这张校门照是1966年6月张连生抓拍的,校牌是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学校。当时相机档次很低,摄影水平太差,猴子不会调光圈焦距正抓耳挠腮,见我出了校门就直接摁了快门拍照,真正的抓拍。尽管照片质量不好,我也沒舎得销毁,今天还有用了。感谢猴子,怀念猴子!

  这是68届孙伟老校友保存的照片。孙伟回忆说:当时我借来个照相机谁都不会用,就和张连生、崔云鹏特意跑到太原街的五福照相馆请教师傅,掌握了一些拍照的基本要领,准备毕业前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張连生兴致极高,对相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自顾给别人拍照却没留下自己的身影,忘我精神令我难忘。在我提醒下他调整了相机的功能后拍出了效果较好的照片,校牌的字清晰可辨。这幅照片纪录了1966年时,学校全称是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学校。

  68届卢铁军老学长回忆说:1966年中央下发了5·16通知,开始了。不久,学校开始停课。当时,我们初三,面临初中毕业。几位同学来到了校门西南侧的假山,留下了纪念照,背景是主楼和东楼。照片左是孙伟(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右是李林(已经去世),我们三个人是班级团支部成员。

  1966年卢铁军老学长们初中毕业的时点,本文作者即将念小学。我是1966年9月入学,入学不长时间受大环境影响,学生都回家了,应该不少于一年。我的记忆中,假山下面就是防空洞。小学期间学校组织防空,多次进到防空洞,既感到新奇,又有点紧张与害怕。

  2020年11月24日77届刘大荔发来这幅照片,她说,这是省社科院七十多岁周复光研究员发给她的。大体上,1968年秋季至1970年夏季,育才校园曾有过五幅毛主席巨幅画像(校门口3幅,主楼1幅,东楼1幅)。作者在育才念书11年,我一直以为五幅画像,均出自美术老师谷安左。谷老师1961年沈阳市和平区中师毕业后来到育才,在育才任教41年,今年79岁。在与谷老师电话交谈中得知,他与陈复澄老师与变压器厂丁师傅先后参与过五幅画像的临摹绘画。其中,校门口《毛主席去安源》以及主楼和东楼画像是他为主所画。陈复澄老师比谷老师小一岁,1962年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育才任教;1972年任沈阳市圆路国画厂厂长;1978年考取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复澄紫砂壶极负盛名。

  说来很巧,2020年11月26日育才校友公众号青春岁月老照片栏目刊登了76届3班王莉发的相同照片,为1969年6月拍照。王莉写到:这是我们班第一批加入红小兵的同学,在学校大门口合影留念。第二排右一是班主任关老师,前排右一是我。这幅照片的校牌是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1970年更名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

  网络上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有介绍,这是一幅以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高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线月执笔者刘春华将该画交中国嘉德公司拍卖,拍卖达605万元(含拍卖佣金),拍得者为建行广州市分行。当时,建总行行长为;据说,此油画一直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收藏;我想应该享受着镇行之宝待遇。

  这是我珍藏几十年的老照片,我的球技一般般,算是后卫,偶尔开个大脚,解个围也有过。前排左起:马晓伟、丁力军、郭杰、?、徐宏、曲少臣;后排左起:王宏伟、吕明良、张庆桐、门西洞、?、范东刚。

  这应该是1970年初秋时节,学校团总支、团老师与学生干部校门合影,红小兵团成员也参加了。姜力华、张济民两位学长认定了名单,前排右起:孙琦、张济民、王世荣、李小民、?、张林;二排右起:李志坚、李静老师、邓春英老师、于洁、徐岩、张桂荣、张敏、郭永春;三排右起:范东刚、孙瑞雪、张玉华、高玉凡、?、姜力华、王文清、刘凤霞老师、蒋潜、粘强。那时,大家的服装都几乎是黄上衣、白衬衣,黄或兰裤子。胸前佩戴毛章,左胳膊戴或红小兵袖标。这里,小学部同学为:蒋潜(五年)、孙瑞雪(四年)、范东刚(三年,后排右1)、粘强(二年)。几位70届校友参加了活动,原团主任,70届葛本亮已经离开学校;这时的团主任(第二届)是71届的姜力华(后排右6)。邓春英老师是我小学第二任班主任,多年前病逝。

  这个时点的校门左右均有校牌,右侧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革命委员会,左侧不完整,估计应该是沈阳市一二一中学团。从照片看,临近校门的巨幅毛已不见了。

  这是2020年11月9日75届刘毅所发,他是在校友群所见到。71届校友姜力华回忆道:照片是71届校友,时间约为1971年初。那时学年为营,四个班级为一个连;图左1是18连连长刘金荣。这里的几个细节有必要注意一下:一是可观察到校区锅炉房及大烟囱;二是学校操场地面似乎抬高;三是三位女同学胸前佩戴校徽,应该是沈阳一二一中;四是校牌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没有了革命委员会字样。

  文革是新中国的特殊时期,育才也不例外。1967年7月军宣队进驻学校;1968年8月沈阳变压器厂工宣队进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而后团成立,教学班改为军队的营、连、排模式。笔者与74届范光学长边讨论边梳理,以1970年春季为节点,那时学校有六个营,号称亚洲第一大中学。一营为小学部二三年级(对应为79-78届、77届);二营为小学部四五年级(对应为76届、75届);三营为中学六年(对应为74届);四营为中学七年(对应为72届);五营为中学八年(对应为71届);六营为中学九年(对应为70届)。71届马天荔学姐讲到,营以下设连,以71届为例,当时学年组为第5营。共分4个连(即15、16、17、18连),每个连又有4个排(也就是班级)。

  1971年初夏71届18连4排(2.4班)的几位男生,打完球后在校门口的合影。这幅照片的特色在于墙体上有刷写的宣传口号,这与当时的形势环境相契合,只是辨认很有难度。是不是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呢?

  刘国焕老师回忆说:我当时是沈阳市的先进人物,我带的班级也是学校的先进班级。1972年野营拉练暨学农劳动回到学校,工宣队的师傅提议在校门口集体行进中拍照。举旗的是团支书于晓峰,被红旗遮脸的是班长夏丽,走在前面左侧的是刘国焕老师。

  七十年代校友曾有过相同的经历:这就是变压器厂学工劳动、挖战备壕、新民法哈牛和苏家屯蛇山学农劳动。

  这幅照片你会感受到一种沧桑或是破旧,校门左侧也有个牌子,但文字分辨不清;能够正常的看到校园里左侧的收发室与平房。讲到收发室,估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一定会与冬季捡粪联系在一起。所捡到的大粪交到学校,收粪的老师会给一个粪票。

  记得1973年夏季从小学部升入中学,这时翟丽华老师与爱人佟明光从黑山县李屯回到沈阳不久,翟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们有两个女儿梅梅和欣欣,临时的家就在这里,照片里能看到的那趟平房。七七届十班同学是幸运的,而后的四年多,不少班级打乱、班主任更换,而我们的班主任一直是翟老师;数学老师一直是肖先瑞老师。

  杨建国老校友在微信群里这样介绍到:一进校门左侧的小平房是收发室,直到1966年我们小学毕业都是。

  70届徐念东学长微信里介绍:照片里多是76届的学生,照片年限不详,他们都在育才小学部读书。他们身穿足球运动服,胸前有沈阳一二一中字样并有号码。据徐学长介绍,这拨学生成为学校足球队主力时取得了好成绩。讲到足球队,一定会与金文山老师联系在一起,他培养出一批批足球运动员,可以说,影响到辽宁足坛。照片左起:邱亚东、刘西库、汪跃进、最右边沈钢军。这幅照片左侧校牌文字是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右侧校牌文字是沈阳市一二一中学团,折射出一个特殊的年代。

  1977年初寒冷时节,一个班级比较完整地汇聚在校门留影。77届十七班班长赵文学回忆说:1977年改革开放号角尚未吹响,但一些社会变化令人心动--招兵。对于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产生较大影响。当时,学年通过班级选举推荐了五十几名同学走进了大部队(时称大兵) ;十二位入选了技术兵种(时称小兵)。我们十七班李辉、李冬侠作为大兵穿上刚刚发下来的军装来学校告别之时。班里的智多星邓威提议合影留念,得到班主任杨学敬老师的同意。于是请来了白莹同学的父亲(在太原街某摄影器材商店工作),在校园大门口拍下了这张班级合影。崭新的军装、未来的前程令许多男同学艳羡不已。个别大胆的女生争抢着与帅哥李辉拍单照,引来不少人私下议论猜想。校门上方铁架子木条板上张贴的横幅一九七六年……比赛大会中间文字看不清,赛字用了简化字。

  程铁力与我同班(77届十班),是学习委员,他不仅学习很好,矮小的个子,居然十分喜爱打篮球。我班个头高的同学比较多,当我身高一米八左右时,也只排第九第十,郭志军一米九五以上。程铁力在大个子中间运球、过人游刃有余,他的跳起投篮也挺有一套。程铁力介绍说,照片应该是快要接近毕业的1977年初夏所拍。相机是他家的,几位要好的同学相互拍照。但记性非常好的铁力也记不清还有哪些同学了。

  77届十六班部分同学毕业前校门留影,后排右三是班主任羿老师;前排左起:赵雨、许辉、?、洪石、李义方、于立智;二排左一为丁莉。

  图25:1977年8月78-79届女民兵照(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7年8月12日在北京召开,当选党和国家,值此之际9班女民兵合影留念)

  从现有的照片看,大约1970--1980年期间位于南侧中部的主校门始终没变化,其特点是角钢焊接的钢架高高地链接在墙柱上方,木板固定在钢架上。一些重大活动时,可悬挂或粘贴横幅。这幅照片记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77年8月12日党的十一大胜利举行,当选为党的主席,文革正式结束了。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民兵派头的女学生穿着整齐,手持长枪,很是一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精神头。这个学年的学生(不少校友称之为78--79届)幸运地在校期间参加了高考。1978年夏季有的同学九年毕业;也有的同学继续就读到1979年高中毕业。78--79届的校友亲历了学校名称由沈阳市一二一中学到沈阳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变化。

  照片上的人物不详。本文收入这幅照片是基于反映了当时校门左侧还开了个小门。

  1983年6月,大友太郎一行16人组成的日本童年时代千代田小学同窗会访华团来学校参观访问。赵葵阳副校长负责接待工作,照片右一为王茂华校长。

  1978年3月,育才学校发生了管理体制变化。3月初王茂华出任沈阳市121中学校长。3月下旬沈阳市一、三教师学校合并,成立沈阳市教育学院,院址设在121中学,并将121中学改名为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王茂华校长亲历了学校三个名称的变化(即121中学、教育学院附中和市育才学校)。这幅照片的起因是,1982年7月高二·一班苏平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取得好成绩,王茂华校长(右三)及部分老师与苏平同学合影。此时的校牌已是沈阳市育才学校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幅照片中的校牌与下面三幅照片字体不同。照片由王茂华校长的女儿礼彤提供。

  这是王凤云老师女儿发来的照片,前排左起:王占仁、王树珍、王凤云、高慧芳;后排左起:赵信世、王克、季柏青

  1968届老校友卢铁军回忆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赵葵阳、朱玫汀为代表的许多老教师纷纷要求恢复育才老校名。学校党支部在1979年4月向市委文教部、市教育局打报告,要求恢复老校名。1981年9月1日市教育局决定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原校名。应该是这一时间点前后,班级部分同学回到学校,在主楼前与王传励老师、朱玫汀老师、王又齐老师合影。还把老校牌放到临近,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这是很少见的有两块校办工厂牌子的校门。石墨密封材料厂成立于1981年,赵葵阳老校长介绍说:当时石墨器材生意好,新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生产密封各种型式、型号的石墨垫,為学校创造了财富。与文革时期的校门对比,位置没有变化,但墙柱已经翻修一新,墙柱上方有了玻璃框装饰。

  年逾九旬老校长赵葵阳回忆道:这是1986或1987年学校机关党小组几位同志留影(右起:赵葵阳、王宝玉、邹明起、王传励、李静、范秀清、林淑珍)

  图34:66届校门合影。二排左三位徐玉林老师,左四为赵葵阳老校长(即文字所写赵主任)

  蒋纯在微信里写到:这张照片记忆中好像是八十年代初照的。当时我们班同学(66届6.1班)小聚,在中山公园红领巾塑像前拍照后,去育才学校门前合影,正好赵主任在收发室值班,所以就一起在学校门口留下了这张合影。因为赵主任是我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还陪我们同学一起参观了学校主楼,并且在我们曾经学习的教室还拍照留念……

  1988年,主校门已经由校园南侧中部转为南侧东部。高高大气的混凝土门柱,配以崭新的淡黄与褐色瓷砖贴面,显得既典雅又稳重,让人不可小视。

  照片是马背摇篮群主,57届校友李苏皖1991年7月8日由上海回沈在育才校门所拍。校牌是由是我国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朱学范(1905—1996年)所书。他是中国工会领导人,第一任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与领导人。

  1991年9月恢复原校名东北育才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任校长周培源题写了校名——东北育才学校。

  1975届校友宋锦春在《恢复“东北育才学校”校名的一段回忆》一文中写到:

  90年代初,我公派赴英留学回国,单位派我去北京出差。父亲知道我要去北京,让我替他去拜访一下我们的老校长李力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选派了一批优秀青年,为国家建设和理论探索培养后备力量,派遣他们赴苏联中央团校学习。1951年选送的第一批学员不到30人,我父亲是其中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1951年,我父亲学习结束回国,组织上安排他在东北局工作。受到了东北局领导的器重,后进入东北团委学校部供职。从这时开始与育才学校校长李力群有了工作联系。

  20世纪90年代,政治气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宽松。父亲让我去登门拜见李力群老校长,可见他想要了解老人家当时情况的良苦用心。时间已经是初冬,我买了一只烤鸭和一个大个的哈密瓜去看望她老人家。我父亲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标注着老校长家的地址,是在西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到了老校长家一看,是过去的王爷府,双层套院,院子很大,经过通报才进了老校长家。从房子的外形看,和故宫里的房子是一样的,都是建在离地一米多高的石头台上。而进了屋,房子的内部结构则是现代的装修形式。

  我向老校长递交了父亲写的信,转达了父亲的衷心问候。交谈中,她提到了沈阳教育学院附中葛朝鼎校长让她写个证明材料,证明沈阳教育学院附中原名叫“东北育才学校”,用来恢复校名。我见李力群老校长提到此事时面露难色,于是我就建议老校长还是写一下吧,我们都是您的孩子,育才的学生。于是她老人家就找出信纸,当着我的面写了一页纸。我想应该是有关东北育才学校成立时的相关情况吧。写完后装入信封也没封口,交给我带回沈阳转交给了葛校长。不久后,东北育才学校恢复了校名。

  1999年5月8日,小学部74届五年八班同学聚会(后排右3为李佳,现山西省政协主席),这是他们小学毕业25周年。说来很巧合,这一天也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日子。

  第一次看到育才校门大牌子是一九六八年春节后的一天。那年我八岁了,到了报名上学的时候,我家当时住在沈阳市和平区中兴街一段二里十二号(马路湾公社八委五组,省委延安大院三单元4楼1号),按当今流行说法是育才学区房。1968年3月1日,我走进沈阳市育才中学(小学部),从此在这个校门口往返十年,经历了校牌从沈阳市育才中学(小学部)变为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小学部),又变为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小学部)。1974年9月升为初中,1978年快毕业时,学校更名为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68届卢铁军老学长回忆说,这幅照片的具体时间可能是2013年,为纪念初中入学50周年。赵葵阳老校长、王又齐老师、赵纹英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

  2014年大年初六,育才77届三百余位老同学相聚,12班马晓伟同学[后排左4]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学校,与许多同学留下了幸福瞬间,这是与本班同学校门口留影。

  2016年9月10日,育才小学部66级四班同学举行相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们的班主任依次为丁正、邓春英[病故]、刘素琴[病故]。刘素琴老师的女儿蔡宏大姐[育才62级]参加了活动;大家还特别请来了王贵卿老师[前排中间],分享浓浓的师生情意。

  笔者记述了这次活动:下午3点多钟,这帮老同学们走出校门徒步来到了马路湾新华书店北侧的华人国际大酒店。大概五点左右,东北育才[小学部]五年四班老同学相识五十年欢乐大聚会主题班会正式举行。副班长徐丽担当起了主持人角色。酒店四楼宽敞的秦汉厅的正前方是宽大的屏幕,右侧则是主题班会的红色横幅,横幅上方的一段黄色文字是老范的精心制作,记录了跨越五十年的美好时光:1966欢乐少儿怀揣天线天命之年追寻往日情怀相聚华人大酒店。

  主题班会内容很丰富,让每位老同学都有魂牵梦绕之感。首先,范东刚开始点名,同学们分分洪亮地回应:到!在七十多位同学中,已有七八位同学英年早逝。我们这个班级先后有三任班主任,这就是丁正老师、邓春英老师和刘素琴老师;其中,刘素琴老师带我们时间最长,应该有三年时光。刘老师早在1998年病逝了,在我们这帮孩子眼里,刘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随着老范点名之后,秦汉厅的大门打开了,大家都没想到,刘老师的女儿,大家都很熟悉的蔡宏大姐出现了。这是老范与王佐的精心安排。大姐与这帮小弟弟、小妹妹们握手拥抱,幸福的怀旧的激动的眼泪……这场面,我敢说只能在电视剧里见过。

  2017年是七七届毕业四十周年,各个班级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这是八班同学相会于校门。

  2017年9月10日,七七届十班举行毕业四十周年暨翟丽华老师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笔者曾在朋友圈里写到:70年的育才华诞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召唤。八九十岁的老教师们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育才老校区,来到了华人大酒店,他们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线届的学生们也来到了老师的身边。在火爆的气氛中,2019年4月20日的师生欢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老师们与部分同学合影于校门口。前面轮椅者为教语文的丁波老师。

  77届十班任平同学旅居美国,校庆前她曾说要回国参加校庆活动。没想到,任平同学四月三十日真的专程赶回沈阳,还来不及倒时差,五月一日便来到学校,参加了东北育才七十华诞校庆活动。

  2019年5月1日,笔者联络到的57届老学长们来到了育才老校区,他们都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了。他们正是翟丽华老师1952年刚刚来到育才所带的第一个班级。这些老校友4月30日参加了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当听到育才在5月1日举行老校区七十华诞校庆活动,也非常激动地来到了校园。高琛校长还与他们合影留念。我也在校门抓紧给老学长们拍照。

  这是一幅主楼老教室照片,林青(后排右1)回忆说:2019年5月1日上午10点,东北育才首届高中78--79届优秀学子李佳(前排左7)、崔枫林(前排左5)、张铁民(前排左9)等参加校庆,因纪律约束,未能在校门前留影,他们相约在主楼三楼当年快班(9年2班)教室和校长高琛、副校长苏振敏、初中部赵副长及部分师生合影留念。一个学年三位同学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十分难得。

  2019年5月1日校庆七十周年,老校友们纷纷在留名展版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七七届十班吕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东北育才学校七十华诞之际,历届校友纷纷“回家”,这张百人大合影记录了那一刻。

  老校区东南侧时尚大气的崭新校门,链接着两座教学楼。东北育才学校几个金属大字镶嵌于校门中间部位的大理石贴面上,电动收缩门在金属大字两侧。恢宏的校门既在迎送一批批育才莘莘学子,也在拥抱社会、回报这个美丽城市。

  印刷体的校牌多出自谷老师之手。比较校牌照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1981年9月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名称时,校门墙垛的图案与建校初期的墙垛图案极为类似。另外,沈阳市一二一中学校牌还有瘦体版本。

  (作者范东刚,1966--1977年育才学校读小学、中学;毕业后知青下乡,考入大学,电大任教,长期供职于建设银行,2018年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市级、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宁德时代“896”奋斗100天?宁德时代内部员工: 部分员工接到通知 非全员强制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