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anner

高精尖技术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8月5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开放了超深井钻井工程、页岩油气、固井与完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四个重点实验室,邀请各路精英申请研发基金,一同推动科研创新向更高领域攀登。

  作为中国石化开展石油工程技术前瞻性研究的直属机构,工程院坚持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层次地融合,以满足石油工程技术迫切需求为导向,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推动成熟技术成果从“样品”向“产业化”转化,打造了“石工卓灵”系列技术应用品牌。

  “科研创新的目的是解决现场技术难题,只有把科技成果同产业需求相结合,创新才有价值。”工程院院长赵金海的这番话,揭示了专利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秘诀。

  走进工程院首个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工程院德州大陆架公司,只见20余台(套)设备飞速运转,自动化生产单元满负荷运行,超深井尾管悬挂器及配套工具被统一加工出来。

  “这些产品将运往顺北、塔里木、西南、东海等油气田钻井现场,大陆架公司凭借这项技术,今年入选了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大陆架公司SCET-高性能固井工具精加工车间,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郭朝辉自豪地介绍,大陆架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标杆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曾经,一种原因是各油气生产企业急需新技术支撑油气开发增储上产,另一方面是石油工程技术科研成果因缺乏转化通道而“束之高阁”。工程院积极探索专利创新成果“公司化”经营,率先将大陆架公司打造成专业化科学技术创新孵化平台,推动了新技术变“样品”为产品。

  目前,作为工程院“石工卓灵”的系列新产品,大陆架SCET-高性能固井工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5%,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程院研发的高端尾管悬挂器系列新产品在新疆油田40余口重点探井应用成功,为油田产能建设提供了支撑。”新疆油田高级专家张伟说。

  多年来,工程院围绕生产现场需求开展研发技术,经过5次技术迭代和创新,形成20类600余种规格固井工具,产品应用于16家油气田生产企业,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系列新产品已成为石油工程勘探开发钻井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器”。

  “亚洲第一深井塔科1井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能从国内外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凭借的就是‘大陆架’这个品牌。”大陆架公司井下技术服务专家李富平说。

  塔科1井是我国首口科探井,井深1.2万米,给这么深的井设计井下工具,国内外无经验可循。

  工程院组织专家团队到生产现场了解储层,同钻井公司沟通设计难点,反复试验加工产品,最终形成了一套精细加工技术工艺和操作方法,为塔科1井“量身定制”了国内首套大尺寸封隔式分级注水泥器。

  “施工期间,团队3名技术服务专家连续5天全天候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封隔器一次就下到了位置。”李富平自豪地说,“我们创造了国内大尺寸套管下深最深和浮重总重两项施工纪录。甲方首席专家王春生对我们的服务和技术赞不绝口,他说大陆架的工具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多年来,工程院聚焦“深地工程”、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重大技术需求,相继在西北、西南成立技术支持中心,在各重点区块组建科研攻关项目组,派驻科研团队、专家深入各油田和工程企业驻点支持,通过“现场攻关+后方远程支持”的方式,加速破解勘探开发工程难题,用品质打开市场、用优质服务站稳市场,提升了工程院技术品牌的含金量。

  大陆架公司走创新成果“公司化”转化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工程院核心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

  定位于“服务中国石化油气和转化平台”,2022年以来,工程院相继成立了北京石工新能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上游第一家孵化器项目公司——北京石工智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科技公司,将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注氮水泥浆固井一体化、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数智系统等行业领先技术引入公司,产品线既涉及传统能源开发技术,又囊括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今年6月21日,工程院将大陆架公司和这三家公司4条产品线生产的产品统一命名为“石工卓灵”。

  为深入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工程院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构建“基础前瞻研究、技术产品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支持”三级研发体系,通过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直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布局,打通了“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支持—产业化”发展通道,为油气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8月5日,工程院提交的中国石化石油工程中试平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这是该院科技赋能油气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在工程院的一次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上评价:“这一些产品都是经过实验室、生产车间和现场实践反复验证和一直在优化完善形成的产品级创新成果,都是面向油气勘探开发重大需求的‘硬科技’。”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出的“石工卓灵”系列新产品新技术,一经面世便获得了12家企业的订单,这一成绩堪称一鸣惊人。

  “企业出题、科研答题”的模式,成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坚持的发展思路。在这一个模式中,企业是客户,科研成果则是产品。正是紧紧把握住企业这个客户的需求,科研成果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在市场上赢得声誉。

  科研接地气,攻关目标更精准。当科研人员切身体验到公司制作实践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时,才能深刻理解一线的实际的需求,从而使科研课题更加聚焦、更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基于实际的需求的研究方向,有力确保了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这就好比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只有真正了解食客的口味偏好,才能烹制出令食客满意的佳肴。

  科研接地气,成果转化更顺畅。《庄子》中记录了一则关于“屠龙之技”的故事,寓意脱离实际需求的能力是毫无意义的。同样,科研成果若不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无论多么高深和精妙,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与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的科研,从一开始就会考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场景,从而使成果更顺利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提升科研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就像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科研接地气,视野与思路更开阔。人们在旅行的时候,除了看到攻略中介绍的景色,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人或事,为生活带来新的感悟。接地气的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做互动交流,在帮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也能从一线员工那里获得灵感,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拓宽科研的视野,提高攻关的质量和效率,产出更多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更好地服务公司发展的同时,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上一个 下一个